目前孩子的学习负担太重,应该给孩子更多玩的空间。那样,如何玩?玩什么?不少人未必有了解的认识。天津社科院副研究员王小波指出,玩的内容不好、办法不对,会使得孩子本可以从玩中开发的智慧和能力被白白地浪费。
在怎么样玩、玩什么的问题上,父母现在常见存在两种误区:
误区1、为学而玩、玩变成学。
爸爸妈妈总期望孩子的空闲时间不被浪费,期望通过培训学会一项功课以外的技能,于是不少爸爸妈妈为孩子报了各种培训机构。这类活动假如不需要需要达到什么目的,只是学习、认识一下,就都具备休闲的性质;假如爸爸妈妈并非想通过这类专长培训使之成为孩子以后从事的专业,或者作为长大将来谋生的方法,也就没必要拟定目的。假如真是如此,那样兴趣班就是培养孩子业余喜好、增涨知识,陶冶情趣、调节情绪的好地方,不仅能够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还可以提升休闲水平。
但,因为专长班、兴趣班的教学中大多强调技能练习而忽略审美情趣的培养,加上考试、考级更使得业余休闲染上了浓重的学习色彩,不只没增加孩子的休闲乐趣,反而变成了孩子休闲的杀手,于是兴趣班变得索然无味,很多孩子学了两天就不喜欢学了。
王小波举例说,拿学琴来讲,美国琴童与中国琴童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样是学了三四年琴,美国孩子只能弹些简单的曲子,而中国的琴童已经在弹非常难的乐谱了。相比之下,美国的老师与爸爸妈妈并不着急,他们觉得只须孩子开心,是否会弹高困难程度的乐谱并无关紧要。
误区2、盲目地玩,为玩而玩。
一些孩子喜欢没目的地玩,因为缺少大人的正确指导与个人喜好的引导,只一味地胡乱奔跑或者玩带有赌博色彩的游戏。因为一些爸爸妈妈的过分管束,一些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越是不允许的越要尝试。一些孩子不会玩,一旦有了玩的机会就像从囚笼里解放出来的囚徒一样狂奔乱叫。有些孩子在游戏中总要唱主角,不愿、不会与其他人配合,于是群体游戏总是不欢而散。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其时间是十分宝贵的,好的休闲活动可以有益身心健康,有益智商进步,而不好的娱乐则会损害孩子。
王小波觉得,爸爸妈妈在孩子玩的问题上应当学会好尺度,既不可以放纵自流、不管不考虑,也不可事无巨细、横加干预。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以游戏的方法教育孩子愈加困难。这需要爸爸妈妈有更大的智慧。